瓜琴名琴系列一 “Lord Wilton"
今天首先介紹這把瓜式名琴“Lord Wilton”,它的最早的記錄是"威爾頓" 勛爵(Lord Wilton)在巴黎購得此琴,一直到19世紀末期。之后倫敦的Edgar Speyer先生通過希爾兄弟公司購買這把琴作為送給小提琴演奏家妻子的禮物,這把琴后來又先后被Brandt和Richard Bennett收藏,該收藏包括16把斯琴和5把瓜琴原琴,在1920代后期該琴又被希爾兄弟公司購回,直到1952年琴到了Zlatko Balokovic手里, 他當時同時還擁有瓜琴1735(King)。1965年這把琴又到了Jack Marlin手里,1978年上世紀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紐因勛爵(Lord Yehudi Menuhin)從Jack Marlin購得了此琴,梅紐因用這把琴在世界各地參加了許多很成功的大型演奏會,所以也有人說正是這把琴貢獻了梅紐因小提琴演奏家的歷史成就,不管怎么說,這把琴是當今世界上最名貴的幾把琴之一。
Lord Wilton 1742這把琴的原始標簽保存完好,清晰寫著制作日期是1742年。在有記載的琴里面,德吉蘇?瓜奈利在1742年做琴13把,他的生產效率已經接近到了高產的1735年的16把琴。他用最漂亮的獨板楓木做這把琴的背板,背板的花紋鮮活靈動,對著光看去,像陽光下蕩漾的波光照耀整個無瑕的琴體背板表面,真是絕頂美麗。這把琴的側板和琴頭都是用同一原木的相匹配的楓木制作,這樣的精心選擇側板和琴頭,這在德吉蘇的琴里面并不多見。琴的面板由兩塊徑切相配的松木拼接,它和1743年的“Carrodus"屬于同一顆原木的松木。
這把琴的整體輪廓比他之前所做的琴都要寬,這也是同一時期 “Alard" 1742 和 "Cannon“ 1743的共同特點。這種琴型模式似乎在橫向的方向上顯得更自由和活力,尋求一種寬廣的存在;在高音側的C腰側板上半部有點偏離模具,似乎德吉蘇在彎側板時有些匆忙。上側板和下側板接近球形的輪廓線在接近琴角時使得該琴短尖的琴角更為突出,另一方面短尖的琴角和很深的琴邊與寬廣的外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恰恰是這個時期德吉蘇所做琴的特點。
琴兩邊的F孔不對稱,高音側的F孔就像1730年的F孔,但是F孔上翅猶如斧頭形,低音端F孔的輪廓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風格,這種奇突的空間推移(哥特式的基本風格)風格是德吉蘇生命最后兩年尋求一種夸張風格的體現。
琴頭螺旋和“Cannon”1743一樣,螺旋不圓且線條顯得不夠流暢,比例也顯得不一致,螺旋“眼”兩邊不對稱,高音側的螺旋“眼”顯得狹長,低音側的螺旋“眼”顯得稍圓一些, 旋首背面刻的凹槽顯得匆忙草率拐進。琴頭留有很多鑿痕,看上去顯得比較拙劣。仔細品味琴頭,又覺得琴頭顯得古樸而極富有活力,和琴整體奇突的空間推移的風格相符,其實極具名家風范。琴的油漆是金黃橘色,富有一種迷人的磨薄拋光才有的色彩。